在正向型CCD上,量子效應最高(感光最敏銳)的頻率通常對應在紅光到近紅外線這段的頻譜上,但由於一般人眼不可見紅外線,為了使相機拍出的影像近似於人眼所見,因此會在CCD前再加裝一片紅外線阻斷濾鏡(IR-cut filter)來阻斷CCD接收到紅外線訊號,但換言之就是這片阻斷濾鏡也將CCD感光最敏銳的頻段給阻斷。IR-cut會阻斷掉大量落於紅光到近紅外線頻段的光,因此在天文攝影上經常會將此片濾鏡移除以利接收由被激發的星雲雲氣發射出的紅色光輝(λ=656.3nm),當然在移除掉這片濾鏡後,相機也才有機會拍攝紅外線攝影的影像。
在移除掉IR-cut後,通常需要再加裝一片無鍍膜的玻璃片回原本的位置上,不然在使用觀景窗對焦時保證會移焦 XD,但如果有Live View的機種Live View時的對焦功能不會受到影響。因為我主要是要改來玩玩天文攝影所以並不太介意觀景窗內的焦距準不準的問題。
http://www.astrosurf.com/buil/d70/ircut.htm
話不多說,馬上進入拆解階段吧!
再來是移除掉底板上的八顆螺絲,注意前三顆的長度比較長。
移除左側的兩顆螺絲
及右側的兩顆螺絲
再來就是移除掉機殼,注意這時候還有一條連結螢幕和按鈕的排線連結著
連結排線的固定端,將那片小小黑色撥片由排線端朝機版端撥起呈垂直後,即可抽出排線
排線被抽出後孤伶伶的排線固定槽
該死!這條排線竟然跟APG的插腳一樣,是這種沒插好錯位一格就有煙火秀的雙排交錯設計!
再來,讓我們再回到主機板這邊,將主機板上方這片銀亮色金屬固定版的7顆螺絲鬆開。
被取下的金屬固定版
露出綠油油的主機板
再來要小心的取下與主機板連結的這五組排線
即可將主機板掀開,小心主機板後方有兩條使用焊接固定的電線與CCD相連結
再來需要鬆開三顆固定CCD模組的螺絲,螺絲取下後即可將CCD連同主機板一併從機身上分離。
好久不見的快門廉!以前底片機只要打開片匣就看的到他了,只是現在要開好多東西才看的到!當年丙酮大爆發的漏尿痕跡在葉片上還是清晰可見!
把CCD轉一面,就可以看到他透著藍綠光的正面了,這種光澤不曉得為什麼讓我想起干涉型濾鏡
鬆開IR-cut濾鏡固定環的那四顆螺絲,即可取下最頂層的固定環,露出下方的橡膠墊圈
光溜溜的CCD本體,這顏色看起來和ST-10XME的長好像,以前總覺得豎單的CCD看起來特別綠原來就是這片濾鏡搞的鬼 XD
這片藍綠藍綠的IR-Cut濾鏡,其實低通濾鏡也做在這上面,C家則是把他們分兩片做
其實看得出來它應該至少有三片鏡片貼和在一起,當年丙酮大爆發時期就是滲入這貼合的縫隙中之後,這片濾鏡就變的怪怪的了。
最後便是把順序反過來,重新裝配回來就完工了!
再來就是進入測試,先來測看看機器是好的壞的,所以就直接拍螢幕了
可以注意到移除掉IR-Cut之後的畫面變的比較紅,而且亮很多,估計至少亮了三格以上!
三張影像皆做局部放大,所有的影像參數皆是:白平衡: 日光 +0、長時間減噪關閉、高ISO減噪關閉、色彩調整:無
(A)的曝光資訊是 曝光時間:1/8 sec、f/8.0、ISO 200,由未移除IR-Cut的D80拍攝
(B)的曝光資訊是 曝光時間:1/60 sec、f/8.0、ISO 200,由未移除IR-Cut的D80拍攝
(C)的曝光資訊是 曝光時間:1/60 sec、f/8.0、ISO 200,由移除IR-Cut的D80拍攝
之後我就越玩越大了,放了隻烙鐵在桌上..... XD
還真的看的到紅外線!!!!!!!!!!
上下兩圖皆為Nikon D80所拍攝,上方相機未移除IR-Cut濾鏡,下方相機移除IR-Cut濾鏡
曝光時間皆為30sec, f/8.0, ISO 100
關掉背景照明光源,先用沒有移除掉IR-Cut的D80來拍一下(室內還有兩顆延長線開關的紅燈在,因此上圖還會有些許紅光)
因為烙鐵頭燒很熱,所以黑暗中人眼隱約可以看出有一點點紅光發出,但在ISO 1600, f/8.0的情況下仍要曝光30sec才會顯現
但移除掉IR-Cut的D80就可以明顯拍到燒熱的烙鐵頭了!一整個就像是紅外線照明燈一般!!!
上:1sec, f/8.0, ISO 100
下:30sec. f/8.0, ISO 100
再來就等好天氣出去亂玩了 XD
留言列表